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對水產養殖和市場供應帶來一定影響。同時,春季氣溫開始逐漸升高,晝夜溫差大,天氣變化頻繁,是水產動物防病促長,提高成活率和品質的關鍵時期。為加強水產養殖管理,確保疫情期間各地水產養殖穩定和市場供應充足,由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組織協調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國家大宗淡水魚、蝦蟹、貝類、特色淡水魚、海水魚、藻類等6個漁業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業農村部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專家委員會有關專家,共同編寫了本指南,供各地在開展春季水產養殖時參考使用。
種苗生產
做好親本培育
春季是水產苗種需求量較大的季節,為滿足春季有足夠的優質種苗用于養殖生產,尤其是保障種苗的質量,近期需要進一步強化優質親本的選擇和培育,主要是親本的營養強化工作。
魚類親本培育:繁殖群體因生殖腺發育的需要,對一些營養素的需求會不同,應該根據不同品種的親本營養需求,投喂相應的飼料,適當增加維生素E、維生素C。特別要預防親本飼料霉變,開封的飼料要及時用完,未用完的要密封保存。環境調控方面需要注意水溫、水質和水位。海水親本餌料盡量選擇優質干性配合飼料,同時搭配正規飼料添加劑等增強親魚體質,減少對冰鮮餌料等外源輸入投入品的依賴。
蝦蟹親本培育:蝦蟹需要進一步加強優質親本的選擇和營養強化,同時要加強餌料生物弧菌等病原的檢測;保障親本培育水體溫度;為防治外源病原輸入,要做好養殖用水過濾、消毒等措施;保存在池塘的蝦蟹親本需要加強水質檢測,及時采取水質調控措施。
貝類親本培育:雙殼貝類親本餌料以鮮活單胞藻類為主,搭配代用餌料;腹足類養殖貝類主要是鮑類,在親鮑促熟培育期間,以新鮮餌料為宜,餌料應新鮮,投喂前需清洗干凈,保證親本營養充足均衡,控制親本同步發育。
做好苗種繁殖
苗種的繁殖是保障春季生產的重點,春季是大多數水產品種的繁殖季節,及時掌握季節變化,合理安排生產非常重要。
魚苗繁殖:根據春季水溫等環境條件變化情況,制定精準的海水魚親本“水溫+光照+營養”綜合促熟措施,制定精準的淡水魚親本“水溫+流水+營養”綜合促熟措施,誘導親魚性腺發育成熟自然產卵或利用激素誘導產卵。繁殖季節要注意溫度變化,春季常見時冷時熱,容易魚卵凍死或發生水霉疾病,要注意保溫,或者根據天氣預報,開展魚苗繁育。此外,魚苗孵化時用水要經過70-80目的尼龍篩絹過濾。
蝦蟹苗繁殖:做好生物藻類、輪蟲等蝦蟹苗種餌料的保種工作,采取養殖用外源水大型生物隔離、一級消毒沉淀、二級消毒沉淀、三級紫外消毒、四級蓄水等苗種繁殖與培育的水質保障措施,保證使用凈化水。每天至少2次(清晨和傍晚)檢測水體的溶解氧、pH、氨氮、亞硝氮、硫化物等指標,及時調控水質。
貝苗繁殖:雌雄同體的扇貝(如海灣扇貝)親貝排放精卵之后要及時洗卵,一方面避免多精入卵,降低受精率,另一方面,防止精液過多污染水質。牡蠣等采取解剖受精的貝類,要注意區分雌雄個體,擠卵時注意排除內臟團,可采用多級濾網過濾。
做好苗種、魚種培育
及時規劃苗種生產計劃:按照苗種需求訂單制定生產計劃,不要盲目擴大或縮減苗種生產數量,保障養殖生產苗種供給。
精心培育:苗種培育過程中,制定適宜的培育密度、精準的餌料投喂策略,同時加大換水量,同時可添加微生態制劑調控水環境,促進苗種健康生長,提高苗種成活率。
嚴格防控疫病發生:做好育苗場工作人員的安全檢測工作,進出車間需消毒,不將病原帶入育苗系統。